八月的贵州,水在石上走,云在山腰憩。黄果树瀑布的轰鸣犹在耳畔回荡,西江千户苗寨的芦笙已悠然响起;赤水丹霞的赭红正浓,梵净山的轻雾又悄然垂落;兴义万峰林的层峦,则在阳光中渐次舒展成一幅水墨长卷。正是在这般天地交融的舞台之上,一场别开生面的产品发布会同步启幕。
8月19日,“多彩贵州 醉美茅台”贵州茅台酒(黄小西吃晚饭)系列文创产品,于黄果树瀑布、荔波小七孔、西江千户苗寨、赤水丹霞、兴义万峰林与铜仁梵净山六大景区联动发布。
《华夏酒报》记者在发布会现场注意到,这场跨越贵州多个顶级景区的活动,以“一景一品”为核心创意,将黔地六大胜境与茅台传统酿造技艺深度融合,打破了传统商业活动的地域局限,实现了品牌与消费者的零距离互动,让游客在领略自然奇观的同时,不经意间沉浸于一场独特的文化体验。这种“不期而遇”的相逢,正是茅台“走入消费者生活”战略意图的生动体现。
究竟如何实现从卖酒到卖生活方式的转变?茅台在这场活动中,给出了自己的答案。
一瓶酒,六个景点,一张文化地图
当“黄小西吃晚饭”这句带着贵州方言腔调的俏皮口令在耳边响起,越来越多人的意识到,它其实是一张被浓缩的贵州文旅地图。
2024年,贵州省委书记、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徐麟在全国两会现场,用这六个谐音字把“黄”果树瀑布、“小”七孔、“西”江千户苗寨、“吃”(赤)水丹霞、“晚”(万)峰林、“饭”(梵)净山六大名片一口气串成“珠链”。如今,茅台则把这串“珠链”轻轻放进了酒瓶——一场关于山水的叙事,自此有了醇厚的酱香注脚。
据悉,贵州茅台酒(黄小西吃晚饭)系列文创产品甄选本地优质糯高粱、小麦与水为原料,严格遵循大曲酱香传统工艺,以“连锅汤”手法勾兑超过四万个生态位点的基酒,历时五年精酿而成,酒体酱香突出、幽雅细腻、醇厚绵长、空杯留香持久。
值得一提的是,产品设计凝练贵州自然奇观与多彩民族风情,依托细腻插画和极致国学审美,实现山水、人文与酒文化的诗意共鸣。包装主色调取意中国传统色“红?”,也是2025年度东方传统主题色“绛纱”的延展色。鲜艳温润的红色流转变化,在光影间呈现丰富的视觉层次,传递出深邃的东方文化底蕴;瓶体延续经典茅型制,搭配直筒盖型,盖身融汇贵州非遗苗绣与茅台标识元素,抽象纹样与金属质感交相辉映,尽显匠心与审美趣味。
发布会上,500ml与100ml两款规格产品同步亮相。500ml装产品以手绘插画呈现六大景区胜景——黄果树之磅礴、小七孔之清灵、西江苗寨之风韵、赤水丹霞之瑰丽、万峰林之翠叠、梵净山之奇石,实现酒与景的诗意对话;100ml装产品则小巧轻盈,以民族风情描绘于瓶身,融酒文化、非遗文化与民族文化于一体,成为可携带、可收藏的贵州文化微缩艺术品。
“近年来,茅台致力于‘卖酒向卖生活方式转变’,以‘酿造高品质生活’为使命,为消费者提供‘悦己利他’的生活方式。贵州茅台酒以工匠精神精心、静心酿在河谷,但视野格局始终需要站在山巅。”茅台集团党委副书记、总经理王莉在致辞中表示,此次联动,正是对“河谷山巅 何以茅台”的生动拓展,让消费者感受到最生动、最醇厚的美好生活图景——“举杯酌饮天地华章,落盏寻觅乡愁诗意”。
可以说,依托“首发经济”理念,以酒为媒,串联六大美景、融合六重文化气息,贵州茅台酒(黄小西吃晚饭)系列文创产品绘制出一张意蕴深厚的文化地图。当“黄小西吃晚饭”所承载的在地温情,遇见“贵州茅台”的醇厚匠心,两者共同谱写的,不只是一款文创产品,更是贵州文旅产业与特色优势产业深度融合的一次生动实践,成为向世界展示醉美多彩贵州的重要载体。
与消费者共写贵州故事
通过此次发布会,《华夏酒报》记者观察到,茅台完成了一次根本性的模式跃升:它以产品矩阵为战略基石,通过场景创新重塑消费触点,最终在文化共鸣中实现价值内核的升华。
首先,茅台此举开创了行业先河——将商业发布会融入旅游体验之中。游客不再被动接收信息,而是化身为品牌传播的参与者和见证人。这种参与式营销不仅提升了品牌好感,更借助游客的自发分享,实现了广泛的口碑传播。
以《华夏酒报》记者所在的西江千户苗寨会场为例,现场吸引了近千名游客。在长达一个半小时的活动中,几乎无人提前离场。无论他们此前是否接触过茅台,这场发布会都在游客心中种下了一粒品牌的种子。据茅台销售公司人员透露,新品发布仅半小时,西江千户苗寨专卖店就已售出18瓶酒,其中,5瓶为500ml大规格装。
一位参与活动的游客表示:“本来只是来看风景,没想到遇上这么有文化内涵的产品发布会,形式特别新颖,让人印象深刻。”另一位游客补充道:“茅台酒瓶上的图案和实景几乎一模一样,这种虚实结合的感觉非常奇妙。”
其次,在生态系统构建方面,茅台打造了一种双向赋能的商业模式:一方面,以酒为载体传播贵州文化;另一方面,以文化内涵提升产品价值。这一模式形成了有效的闭环:文化赋能增强产品吸引力→产品热销助推文化传播→文化影响力反哺品牌价值→品牌增值进一步推动文化创新。
同时,茅台还体现出平台化思维——将产品作为连接多元文化资源的接口,通过一瓶酒串联起旅游景区、非遗技艺、艺术创作等多重元素。这样的平台化运营,极大拓展了品牌的价值创造边界,推动茅台从产品供应商向文化服务平台升级。
活动现场还启动了“中国茅台·国之栋梁”文化传承公益行动之贵州青年非遗匠师培育计划。该计划由贵州茅台公益基金会发起,面向贵州省中青年非遗传承人及爱好者,投入公益资金100万元,通过“非遗研培计划”与“非遗技能主播孵育计划”,致力培养一批“懂技艺、会直播、能传播”的非遗技能主播,搭建贵州非遗线上传播与销售平台,推动非遗活态传承与可持续发展,助力贵州非遗技艺在新时代焕发新的生机。
过去提到茅台,人们总觉得有些距离。如今,贵州茅台酒(黄小西吃晚饭)系列文创产品,把消费半径拉长到旅途中的每一次小憩:傍晚的苗寨风雨桥、峰林的日出观景台、民宿露台的篝火旁······白酒不再局限于宴席,而被重新定义为一枚可以带走的“记忆印章”。回家后,抿一口酒,旅途的情绪被重新激活;瓶身上的山水画,也在书架上继续散发着贵州的气息。饮酒行为由此升维为一次可反复调用的“微型重游”,消费者不再是被动买家,而是成为剧情共创者。品牌与文化携手向前,贵州的山水、民族、非遗乃至每个普通人的旅途剪影,都被吸纳进“茅台”这个更大的叙事框架。
谁说卖酒不能向卖生活方式转变?
瀑布继续奔流,苗寨的灯火依旧万点,万峰林的峰影在夕阳里起伏成浪。茅台把发布会留在那里,却把新的消费想象装进每个过路人的行囊。当白酒走出餐桌、走进山川,品牌与消费者之间最牢固的连接不再是交易,而是一场共同完成的贵州新游记。故事未完,下一页,由举杯的人继续书写。
网站也是有底线的